【技术推广】基于成矿地质环境的金矿成矿——找矿系统

一、内容概述

本成果主要包括两项核心内容。
1.1基于成矿时(成矿时代)空(成矿环境)的金矿床分类,反映不同成矿地质环境对金成矿的专属性特征。该分类包括理论用分类(相当于以前的工业类型)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1)理论分类:根据地质构造环境演化,将金矿床划分为①裂谷型金矿(拉张期);②俯冲造山型金矿(俯冲期);③碰撞造山型金矿(碰撞期);④伸展造山型金矿(伸展期);⑤板内(非造山型)金矿(“稳定”期)和⑥过渡叠加复合型金矿。同一理论类型的矿床包括多种应用类型。
(2)应用分类: 通过全国近8000个金矿床(点)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将金矿床划分为:石英脉型(单脉、复脉、网脉及各种不同组成的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型( 韧性、脆性)、角砾岩型(院爆、爆破、胡塌、构造角砾、沉积角砾)、斑岩型(碱性岩型、细脉浸染型、铁氧化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型)、(次)火山岩型(低硫、高硫)、砂卡岩型、(浅变质)沉积( 碎屑)岩型、蛇绿岩(套)型(基性超基性岩型)、红土(铁帽)型、(砂)砾岩型等11种应用类型(占所有矿床的96.6%)。多种矿床应用类型可归结在同一个理论类型之内。
该分类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①无歧义性:有效处理了多类型共生矿床(多型一体)、多因复成矿床、多期叠加矿床、多因素控制等复杂矿床的合理归类,强调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摆脱了对矿床成因认识的争论,由于矿床在同一时空坐标系内具有唯一性,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一矿多类、相互交叉重叠现象的发生;
②预见性和完整性:提高了矿床分类的预见性和完整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理论研究对于勘查实践的指导作用;
③理论分类可更好地服务于成矿规律研究: 将不同尺度下建立的矿床分类坐标系综合起来,有利于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相应尺度下矿床成矿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探求区域成矿规律;不同地区基于同一大地构造理论而建立的矿床分类具有可比性,标准和类型的统一有利于开展区域对比工作和提高矿床成矿问题的综合研究程度。
④应用分类可更好地服务于指导地质勘查: 新分类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研究矿床、发现矿床的思维和视野。从理论分类角度看,它会随着基础地质工作的加深和大地构造研究的深人而得以完善;从应用类型角度看,会随着地质找矿勘查实践的开展和新矿床类型的发现而不断丰富。任何一种新类型矿床在时空坐标系内都有其相应位置;
⑤理论类型和应用类型的互动更为加强: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不会相互干扰。理论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查实践,反过来,实践成果会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的内容;理论类型和应用类型服务于不同的领域,理论研究人员和勘查实践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讨论相关问题,具有针对性。
⑥预期能极大促进金矿床研究和找矿工作的开展:应用新的分类方案对我国金矿床开展新一轮的综合对比研究,预期将极大地促进金矿成矿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找矿勘查实践的深入,有可能在金矿成矿学领域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在不同地区的找矿工作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现。
1.2基于成矿地质环境的成矿找矿体系它包括基于成矿环境的成矿系统和基于成矿系统的找矿系统两个子系统,集中表示于下图。
该成果分两部分以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于《矿床地质2008 (增刊)和 《地质找矿论丛(2009第 2期) 。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指导理论,分别在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各类不同地质科研项目中得到应用,现举3例。
(1)安徽省金多金属成矿区划此项目为黄金指挥部黄金专项费支撑的重点项目(2009 -2010)。
应用上述成果对安徽省金多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开展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在典型矿床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划分了该省金矿床的理论类型和应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区域金多金属成矿区划,按重点突破区、密切注意区、一般关注区和暂不介入区四类,制定了安徽省金多金属找矿勘查部署方案。此项目成果获武警黄金指挥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11)。
(2)西藏岗底斯念青唐古拉榴皱带以金矿床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查项目(2000 -2004)。通过上述方法开展系统工作,并结合其他工作,系统分析了工作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环境,通过开展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在工作区圈定找矿预测区15处;应用找矿系统,在藏北申扎县甲岗地区新发现具有大型资源潜力的甲岗雪山鸽铝多金属矿床,提交W +Mo+Bi资源量(334) 2.3万t,实现了藏北地区内生金属矿床的重要突破,同时该矿床也是西藏地区第一个以鸽为主的金属矿床,填补了该矿种的空白,对在岗底斯成矿带(北带)矿床的地质勘查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后经相关单位(包括武警黄金指挥部)在其中开展进一步工作, 在二连浩特东北部新发现大中型铝矿床多处,在东乌旗地区新发现1017高地等铅钵矿床, 此项目报告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报告, 相关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地质通报》、《矿床地质》等期刊上。
(3)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床(E号带)的发现与勘查。
该项目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2005 -2008)。运用上述理论,项目组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矿区所在的区域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初步查明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 明确指出该区具有找斑岩型金、辛等矿床巨大潜力。通过矿床解剖,认为毕力赫金矿床(原号带)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矿床特征,矿区范围内或周四边地区有望发现新的斑岩型矿床。经2006 -2008年系统开展地、物、化、遥感等多种方法工作,新圈定E号矿带(距矿带约 800 m),并经勘查, 新发现一大型隐伏斑 岩型金矿床, 提交详查储量21.92 吨,挽救了一个濒临倒闭的矿山,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按日处理矿石量1000 t计算)约30年,保证了约1500人稳定就业,潜在经济价值超60亿元。此项目组评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先进集体。
相关成果公开发表在《矿物学报》(2007)、《矿床地质》(2009)、《中国地质》(2009)等期刊上。
三、 推广转化方式
有兴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放式应用。
四、联系方式

对此技术有意合作者请添加微信号:kuangkespace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010-6726560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zlxoffice@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