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7日在由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十八期“中国PPP沙龙”上表示,PPP发展方兴未艾,节节推进,项目落地规模不断增长。总的来看,当前PPP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贾康认为,鉴于PPP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各方参与者需要从四大方面认清PPP的特质,理清发展趋势。
“PPP具有强烈创新性,需允许适度的试错空间”
贾康认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PPP的具体模式是一个敞口的概念。在各地的实践中,一些具体操作模式的创新正在不断丰富起来,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模式的兴奋点。
“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固安,以民营企业推动开发的经验;以及在汕头,央企、国有企业牵头的成功经验。”贾康说。
然而,贾康同时指出,接受创新,就意味着接受挑战,意味着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风险因素。
“既然是创新,就要给出一定的弹性,允许适度的试错空间,要有一定程度的对偏差的包容。”贾康说,对于偏差,关键是要致力于发现偏差、解决偏差,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来否定PPP的创新过程。
“PPP应注重形成规范性,否则无法有内生动力”
贾康认为,短期来看,如果社会资本方无法获得一个有着持续稳定回报预期的高标准的法制化环境,社会资本方就无法保持着持续、进取的姿态来参与PPP。
长期来看,若没有法制的规范性,顶多把PPP培育成示范的盆景,而无法让孕育出内生动力,成长开来,形成应有的蓬勃发展之势。
贾康认为,在立法的规范性后面,还需要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规范要求,比如一系列的指南,全套流程和规范性相关的风控等。“风控也是要靠规范来体现其功能的。”
贾康同时指出,在PPP发展还未形成成熟经验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讲规范性发展,而是更多鼓励在发展中规范;一旦看准了风险点,一定要进行风险防范的时候,那就要强调在发展中规范。
“现在各方对于PPP还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观点,对其评价也高低不同。然而,越来越多的一线同志都感觉到,PPP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中,最有可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的机制。”贾康说。
现在一个PPP项目,走完全套流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这也和流程要求的周到细致有关。然而,贾康认为,当PPP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的时候,或将迎来一轮规则和制度上的“删繁就简”,在诸多的规定,抓住最核心的内容形成一个核心的制度链条。
“当然,这也是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来判断哪些规定是是繁文缛节,哪些是必要的,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做到的。”
“专业性让PPP从婚礼走向婚姻”
贾康指出,PPP涉及到的工建工程,基础设施、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的事情,主要是把原来的准公共产品和市场机制对接。在这其中,很多专业的事情,要强调让专业的人来做。“无论是政府方面、企业方面,还是第三方——有独立性且具备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后还有一些资本运营的专业团队,甚至包括以后的税收筹划团队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团队都该参与、做出贡献。”贾康说。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能把一个个PPP项目,从推出时的‘隆重的婚礼’慢慢走向之后‘百年好合的婚姻’。”
贾康表示,专业机构的参与也是全生命周期,可以在前、中、后几个大的阶段上,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共赢。这种专业性,也不排除地方政府和企业集团,在自己探索发展中,组织自己的专业团队。
贾康同时表示,在现实当中,专业团队在参与的同时,必定创造很多新的领域和综合的领域,积极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形成一些特定的专业应用组合,是具有必要性的。
“长期性:几十年之内,PPP项目会源源不断”
“在中国本土,几十年之内,PPP项目会源源不断。”贾康说。
他表示,以一个小概念为例,有关部门此前表示,中国城镇区域的停车位缺口巨大,存在5000万的缺口。粗略计算,未来若干年类,若增加此类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存在千亿级市场。这只是列举了一个小小的类别。
在大的概念方面,存在着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这种需要大规模的投入的领域,非常适合PPP参与其中。
贾康同时认为,近期热炒的“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包括了非常多可能的PPP项目,这些项目未来几十年都做不完。
“此外,正在推进中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投融资机制,可以对接PPP,这些项目都具有长期性的。”贾康说。